0→3,275m東進武嶺登山王就是你
上武嶺朝聖,可說是每一位台灣車友騎車必經的歷程與目標,雖然西進武嶺堪稱經典,但東進武嶺卻是風景更好、難度更高!從海拔0m的花蓮七星潭出發,經過太魯閣峽谷、中海拔的混合林到2,500m以上綿延不絕的高峰,一路爬升直抵3,275m高的武嶺,這條全長105km的東進武嶺路線,更因為騎士協會舉辦的「KOM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活動而聞名國際,讓許多海內外車友都想體驗挑戰。
特別的是,這條東進武嶺路線曾經被法國最大自行車雜誌《Le Cycle》列為全球10場最艱難的自行車賽事之一,與歐洲的阿爾卑斯等經典路線並列,也是該名單中唯一一條位於亞洲的路線。
KOM路線:花蓮七星潭→太魯閣大橋→台8線→天祥→西寶→新白楊→碧綠神木→關原→大禹嶺→台14甲線→合歡山武嶺,總長105km,終點海拔3,275m。
七星潭到武嶺里程 |
|||
地名 |
海拔(m) |
累積里程(km) |
省道里程 |
七星潭 |
0 |
0 |
|
太魯閣 |
60 |
21 |
台8線187k |
天祥 |
480 |
38 |
台8線169k |
洛韶 |
1,117 |
54 |
台8線153k |
新白楊 |
1,644 |
65 |
台8線142k |
碧綠神木 |
2,150 |
80 |
台8線127.5k |
關原 |
2,374 |
90 |
台8線117k |
大禹嶺 |
2,565 |
95 |
台8線112k、 |
武嶺 |
3,275 |
105 |
台14甲31.5k |
2019夏季KOM登山王之路
今年的「KOM登山王之路-夏季」在6月29日舉行,總共有833位車手參與創下新高,原本該活動名額是300人,不過因為4月的春季KOM,受到地震影響取消,使得夏季KOM的參與人數暴增;且其中有150名海外車手,可見該活動在國際間的知名度。
▲藝人林彥君151和段慧琳一同從七星潭出發。
程永源4小時17分完騎
本屆活動可說變數特別多,因為前陣子的大雨,造成台8線沿途多處施工,路況不佳,偏偏在賽前的氣象預報,又預期武嶺大約過中午後會下雨,許多車手都擔心騎上武嶺剛好遇上溼冷天氣。且由於武嶺的停車場正在施工,所以該處無法停留,車手騎上武嶺後,必須直接下滑到昆陽的會場;停車場的不足也造成從小風口、松雪樓、武嶺到昆陽之間,都停滿了準備載車手下山的補給車、隊車。
還好賽事當天山上的天氣,比想像中更好,一直到下午2點過後才開始飄雨,讓大部份車手都順利完騎,躲過了在山上可能受凍失溫的窘境。在833位參賽車手中,共有573位選手完賽,男子組由小櫻桃車隊的程永源04:17:50.75奪冠,第2到6名分別為陳羿帆 04:22:37.45、Powered by Viagra車隊Dean Sarnim 04:31:15.74、ICU-North Asia IIOT車隊Mathieu Boudier-Reveret 04:32:49.31、快樂騎車隊胡兆成04:34:58.21及張斯閔04:38:43.37;女子組則由上海車友會的迟照元05:06:03.53奪冠,第2至6名為曾瓊儀05:52:51.29、TCC車隊洪藝玲06:05:45.56、TREK上海全動MAX鄭立豔06:07:14.54、林柔妘06:15:37.14。
林彥君首次挑戰就過關
首次參加挑戰的藝人林彥君151,以7小時11分15秒33完成挑戰,是第一個完成夏季登山王之路的藝人。過去根本沒有騎過東進武嶺路線的林彥君,在剛開始騎車時,就有朋友跟她說東進路線風景相當漂亮,值得一騎,從此她就決心把冬季KOM當作給自己的挑戰,因此為了取得冬季的資格,她得先在7.5小時內完成夏季KOM才行。
賽後林彥君說,這次她一個人來騎,沒有隊友,但是一路上卻獲得很多人的幫忙,真的非常感謝。因為沒有騎過這條路線,所以不知道要怎麼分配體力有點擔心,賽前聽從車手黃文忠的建議,練習中社的緩坡加強肌肉耐力,果然「頭過身就過」,在經過前段漫長的緩坡騎乘後,最後10km的「天堂路」反而沒有那麼困難了。她也期待有更多藝人朋友能來參與,一起來騎這條台灣獨一無二的美麗路線。
▲藝人林彥君151首次挑戰東進武嶺,就以7小時11分過關。
澳洲夫妻檔直呼蜜月好難
去年參加冬季KOM被關門的外景節目主持人Windy段慧琳,今年再度前來挑戰,因為必須邊騎邊拍攝節目的關係,最終以超過大會規定15分鐘的時間進入終點,雖然沒能取得冬季KOM的資格讓她感到扼腕,但她表示自己的成績還是比去年進步了3小時多,如果不用一邊拍攝應該就能過關,知道自己一直在超越自己,就是運動最大的成就感!
特別的參賽者還有來自澳洲的游泳好手夫妻檔Cae Tolman和Mandy Tik,以7小時完賽的Mandy Tik進終點時,激動落淚地表示:「老公騙我來台灣參賽兼渡蜜月,結果怎麼那麼難!」相信一同體驗過這段天堂路的他們,一定會對這趟蜜月旅行印象深刻,感情更加溫!
▲來自澳洲的夫妻檔Cae Tolman和Mandy Tik來台灣參賽兼渡蜜月。
▲主持人Windy段慧琳邊騎邊拍攝節目,可惜慢了15分鐘完賽。
▲東進武嶺的風景更好、難度更高!
挑戰9小時完騎KOM之路
KOM活動前身為「東進武嶺」挑戰賽,2012年正式改為「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雖然許多車友都想朝聖KOM活動,但由於冬季10月間舉辦的「KOM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屬國際賽事,有資格上的限制,必須是曾經參加過冬季KOM且在活動時限內完成者,或是曾於「台灣KOM登山王之路」(春季、夏季)活動7.5小時內完成者,才能報名參加。所以如果只是想體驗、自我挑戰,不妨挑平常日,自己規劃行程來騎東進,就不會有比賽時限的壓力。但如果想要和眾多勇腳車友們一同來挑戰KOM,就得要了解一下賽事路線與如何準備,以及春季、夏季和冬季賽事的差異。
▲一張圖看懂東進KOM的里程、高度與補點資訊。(Photo:騎士協會)
先求完騎再求精進
KOM的春季和夏季活動,全程依照台灣登山王挑戰路線與定點補給模式,早上6點從七星潭海邊出發,集團至太魯閣牌樓放行(約30分鐘)開始計算時間,騎抵終點的武嶺,路線都是一樣的,只有關門時間不同,春夏KOM的關門點有兩個,分別是大禹嶺14:00和武嶺15:00;而冬季KOM則是有3個關門點,碧綠神木10:30、大禹嶺12:00、武嶺13:00。也就是說冬季國際賽的關門時間,足足比春夏賽事早了2個小時!
所以要挑戰KOM,建議要一步步進階,可以先自行安排試騎一趟,了解整個路線與自己的騎乘節奏,如果能夠順利完成這條東進武嶺路線之後,再報名春夏KOM,以較充裕的9小時的時間來騎乘,車友將能擁有百分百的「台灣自行車登山王體驗」、同時更深刻飽覽路程中的絕世美景!那如果能在7.5 小時內(自放行點起算)完成騎乘,即可取得參加冬季之資格,那麼要完成KOM挑戰,也就不再那麼遙不可及了!
▲外景節目主持人Windy段慧琳順利在9小時內完騎,可惜差了一點未能取得冬季KOM的資格。
夏季最適合前往挑戰
相較於平地路線,東進武嶺這樣的長距離高山路線,難度高、耗時長,車友前往挑戰,必須做好更萬全的準備,才能騎得安全、愉快!事前該做哪些準備、路途上該注意什麼?《單車誌》邀請身為自行車教練也是花蓮本地人的Vanden來做分享。
以今年騎士協會舉辦的KOM系列活動來說,分別在4月(春季)、6月(夏季)和10月(冬季)各有一場,除了協會所訂定的關門時間之外,春季、夏季和冬季來騎這條路線,有什麼不同呢?Vanden認為,針對第一次騎東進的車友,他推薦夏季來騎較佳。因為騎到大禹嶺已經超過海拔2,500m,如果在4月份和10月上山會很冷,而且很容易遇到下雨、大霧,尤其若騎太慢,從太魯閣出發到大禹嶺超過6小時,也就是12點後,到大禹嶺往往天候不佳,太冷也會導致車手的表現失常。相較之下,夏季雖然平地路段較熱,但出發時間早不至於太熱,騎到過1,000m以後就會比較涼爽,到高海拔的山上也不會太冷。
▲巴林美利達車隊的Vincenzo Nibali在2017年,僅花了3小時19分完騎KOM創下最快紀錄。
推算自己的完騎時間
105km、爬升3,275m的路線,到底要騎多久?最快的紀錄是2017年巴林美利達車隊的Vincenzo Nibali僅花了3小時19分(不計熱身段約40分鐘),而以今年的夏季KOM來看,833位勇腳參賽者中有573位在8.5小時內(不計熱身段約40分鐘)騎完,可見除了完騎時間的落差相當大,光是要在8.5小時的關門時間內騎完都很不容易。
那麼要如何評估自己能完成東進武嶺的時間呢?一般建議,要挑戰東進前,應先騎過相對較容易的西進武嶺,一來是因為路程較短、爬升較少,二來是西進對多數住在台灣西半部的人來說比較方便;在騎過西進以後,就可以根據西進的時間來推估東進的時間。
Vanden依其帶選手比賽的經驗推估,一般車手西進武嶺如果騎大約3.5-4小時,東進約加1.5小時;西進若約4-5小時完賽,大概東進要加2小時;西進若5小時以上,東進可能約再加2.5小時。也有車友是直接以西進的時間來乘1.5倍來推算,雖然因為每個人的狀況、當天氣候等因素影響,但相差不會太遠,車友可以事先依此做自我評估。像是林彥君151在2018年的建大武嶺盃 5:18完騎西進,在今年夏季KOM完騎東進時間為7:11(含熱身段為7:53),也滿符合事前的預期。
每年在KOM系列活動裡,總是有許多車友一再挑戰、一再被關門,有車友會有疑問,需要這麼嚴格關門嗎?對此,KOM活動裁判長狄懋昌強調,以夏季KOM在大禹嶺14:00關門來說,如果車友騎不到,表示自己的體力不足,而且到了高山上體溫、體能都已經下降,在體力已經耗盡的狀況下,大禹嶺的10k用1小時也騎不完,不需要嘴硬勉強,這條路永遠都在,這次騎不完,下次還可以再騎,安全第一。
▲順利通過碧綠神木的關門點,林彥君151振臂為自己慶賀!
▲KOM比賽從七星潭出發,但車友自己騎大多會從太魯閣牌樓出發。
東進前的訓練與準備
東進武嶺的路線看起來這麼難,要練到什麼程度才能完騎呢?Vanden認為,初次參賽當然以完賽為主,規律的騎車習慣最重要,他建議一般上班族的騎乘量,做到一週約3次短距離1-1.5小時,在週末進行一次長距離3-5小時的騎乘,提前6個月持之以恆的準備,要完成KOM不難。如果能一週騎到5次,一定能騎完,而且成績就會不錯。
適應Zone3的訓練強度
要衡量自己能否完騎,以及能在多久完騎,Vanden鼓勵車友先騎西進,就能用前面提到的計算方式,來評估自己大概的狀況。如果有功率計與訓練台作為指標更方便,Vanden會讓車手用比較接近長距離爬坡強度的Zone3(Andy Cggan power training Zone,76-90% of FTP)來踩4組30分鐘的訓練(每組中間休息10分鐘)。
Vanden認為,參考眾多選手東進的功率紀錄,可以發現路程中的主要平均功率都是落在Zone3的強度,所以強化長距離Zone3課表,可以說是針對爬坡來做的基本功,先從30分鐘一組開始做,一週一週進階,如果沒做好,就先停在原地,如果可以,下週就再進階變成30分鐘兩組,然後到4組30分鐘;如果更好,可以再串連成1小時2組。
Vanden進一步解釋,騎乘訓練台雖然比較辛苦、無聊,但除了訓練體力之外,也是在訓練定性,爬坡的期間往往是一個人在與自我對話,可以想像成一場個人計時賽,強化個人的定性與肌耐力是重點。尤其若上班族沒有辦法像前面提到騎那麼長時間、多次數,來累積騎車的量,那麼最好是適應Zone3的訓練強度,對於時間不足的上班族來說,是比較有效率訓練方式。
▲在長距離的爬坡中,往往是一個人在與自我對話。
用輕齒比保留腿力
在騎乘的技巧上,用輕齒比是現今的主流,最好是能在爬坡時,達到90的轉速,至少不要低於75-80,轉速越低,會越容易消耗掉腿部肌肉的肝醣。齒比建議能用在1:1,像是大盤用50-34T,飛輪也能用到11-34T,最輕齒是大盤34T對飛輪34T,以保留較多腿力,雖然在速度上較慢,但畢竟對多數車友來說,這是一場對自己的挑戰,而不是要去跟別人比。
針對車友常出現的問題,他也提到,如果在踩到高轉速時會比較喘的話,表示平時心肺的訓練不夠,可以用跑步或游泳來補強。如果爬坡時會容易腰背疼痛,很可能是核心肌力不足,建議1星期做3次棒式,每次30秒Í2組;另外在騎車彎腰時背部要挺直,讓背部拉成一直線,不要彎腰拱背。
器材與裝備的選擇
在車子的選擇上,Vanden特別推薦碟煞公路車,因為即使不會從武嶺下滑,但在騎經過碧綠神木後有5km下坡,這時往往天氣冷甚至下雨,個人體力也下降了,手會凍僵、不靈敏,而碟煞比較靈敏,輕按就能達到比較好的制動效果,也比較不受天氣影響。同樣的道理,如果有預算,建議用電子變速,減少按變速較費力的問題。
如果沒錢換比較好的輪組,Vanden建議可以提升輪胎的品質,頂級車胎跑起來滾阻小,不會過於黏地、拖重,他實際做過測試,交叉比對後發現,頂級車胎與練習胎相較,可以降低2個檔位,踩起來輕快許多,是投資效益較高的選項。
在人身裝備方面,保暖很重要,可以選用薄的袖套、長指手套,如果像是參加騎士協會的比賽,會有寄物的服務,在出發前規定使用大會提供之束口背袋,可以裝個人保暖衣物於活動出發前交與大會托運至終點武嶺,以利終點保暖穿著。但要注意的是,風衣務必還是自己帶著,以便在路途中遇上低溫、下雨時,能隨時穿上保暖。
▲山上午後容易出現低溫起霧、下雨的狀況,增加騎車的難度。
務必安排下山接駁
由於東進武嶺路線遠在花蓮,對於多數車友來說,都必須特別安排一趟行程前往,建議既然要去了,在行程上就不要安排得太匆忙,前一天盡量能早點到花蓮,盡早安排好住宿休息,至少睡滿8小時,隔天才有體力騎車。
Vanden也建議,不要住在離起點太遠的地方,以KOM的系列活動來說,出發點在七星潭,從花蓮市區出發就要騎約7km;尤其是另一場東進活動「Maxxis瑪吉斯太魯閣國際登山挑戰」,活動出發地點在新城鄉的秀林國中,如果住到花蓮市區已經距離18km。一早從飯店出發往活動會場都會很趕,除了心情上會太緊張,車友也容易為了趕路太用力騎,對當天的狀況都不是好事。
更重要的是,務必安排上武嶺後下山的接駁,畢竟騎上山已經累了,通常時間上也已經過中午,要在自身狀況不佳,而天氣狀況通常也不佳時自行滑下山,是非常危險的。活動簡章裡也提到「本活動嚴禁參加者於活動後,騎自行車往東向或西向下山。請由隊車接駁;若無隊車者,必需使用大會提供之下山接駁(另行付費)服務。」
東進路途的節奏與補給
▲(Photo:騎士協會/林建宏)
一趟東進武嶺,長達105km,耗時要8、9小時,如何安排自己的騎乘節奏,路途上怎麼補給?
30%力氣留給大禹嶺
從太魯閣到武嶺,可以主要分成三段來看,第一段是太魯閣到天祥,緩坡為主的熱身段;第二段是天祥到大禹嶺,又臭又長的坡;第三段是大禹嶺到武嶺,是此行的最後大魔王。
Vanden提醒,大禹嶺到武嶺的10km,是最困難的路段,可以說這是一場超級馬拉松,前面都是為最後的10km準備,要很有耐心。很多人在前面的路段騎很快,但是到了最後的10km卻沒力了,常要騎上1小時,甚至有可能騎到2小時。所以在大禹嶺之前都要用比較保守的態度來騎,不管身邊的人騎多快,都要審慎評估自己的實力來騎。
他看過很多比賽中,許多車手因為想要跟上主集團,用了太重的齒比騎到爆掉,來到大禹嶺就已經接近用盡力氣,卻反而要面對最難的坡!想成這是一場7.5小時的超級馬拉松比賽,一定要讓自己的節奏是遊刃有餘的,前面留的力氣越多,後面才有餘力克服大魔王。所以他建議要把30%的力氣留在最後,如果有功率計,騎乘前面的路段時不要超過功率區間2-3,如果用到區間4,到後面一定會沒力。
另外要提醒,由於到高山上氧氣量減少,踩踏的功率也會下降,在大禹嶺上騎200瓦,可能已經是在平地騎250瓦的疲勞感受;所以不能單看功率計的數字勉強硬踩,要以自己實際身體的感受為準。
▲你以為這些在大禹嶺牽車的車友是弱腳嗎?他們都是完賽時間7小時左右的勇腳喔!
▲大禹嶺到武嶺10km的高度圖,27.3%的坡你騎過嗎?(Photo:騎士協會)
半小時補給一次
在補給方面,當天的早餐以土司、麵包、米飯、水果較佳。Vanden表示,以一名60kg的車手來說,當天從山下到山頂大約要消耗掉3,200-3,500卡路里,但身體只能提供約1,500卡,其他的缺口就是要靠吃;如果吃得不夠,到大禹嶺已經把身體的能量耗光,肌肉又疲勞,就會踩得很辛苦甚至踩不上去。原則就是一小時要吃60g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2-3包果膠,所以可以抓半小時吃一次。
基於體積小、方便攜帶的方便性和效益,Vanden還是最推薦果膠作為補給,但一路上可能要吃上十幾二十包,如果不常吃可能會吃不下,所以平時就要吃習慣,練車時從1小時1包開始吃起;也可以買不同品牌、口味,多樣化口味才會促進食欲。活動中大會的補給以香蕉、餅乾和水為主,遇到補給點一定要把兩瓶水裝滿再上路;飲水大約抓1小時喝1罐;不要喝太少,每個補給點幾乎都有公廁,不用擔心上廁所的問題。
騎上山後,身體的熱量赤字很高,這時也要趕快補給,吃的東西大約1份中餐的份量,含糖飲料也可以喝,不然隔天會很容易疲勞,或是讓疲勞維持更多天。同時要記得把保暖衣物穿上,戴上帽子、口罩以免感冒。
▲半小時補給一次,方便攜帶、補充快的果膠是首選。(Photo:騎士協會/林建宏)
留意自己身體狀況
有些人騎上山,可能會產生高原反應(高山症,通常出現在海拔2,500m以上),在騎乘中多喝水可以緩解,也可以減緩吸入乾冷空氣的不適與缺水;如果半小時沒有好轉,建議就放棄比賽,直接往下退回到上一個補給點尋求支援,通常一下山就會改善,如果繼續騎,嚴重的話可能會騎到失去意識,造成危險。
騎到一半肌肉緊繃、膝蓋痛的話,應下車適度伸展,牽車走一下也好;如果膝蓋痛的狀況過二十分鐘沒有好轉,就應考慮是否放棄,硬撐的話除了騎乘時間會拉很長,發炎的結果可能會痛上兩三個月,可以說得不償失。
▲高原反應(高山症)通常出現在海拔2,500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