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誌-Cycling update

德國人透過單車看台灣

 

 

P 20151107 133735

圖、文◎高帆

經過二十個小時的旅程,飛機降落桃園機場。呼吸著溫暖而濕潤的空氣,是家鄉的空氣。德國人Alex與我步出機場,踏上台灣的土地。

我們倆都想念台灣

許多老一輩的德國人,都知道福爾摩沙;而年輕一輩的,則常與泰國搞混。對Alex而言,台灣是個每天都摸得到的名字,因為他開了一間單車店。店裡的各式零組件、工具、車架與成車,以驚人的高比例貼上「Made in Taiwan」的標籤。透過單車,他認識了台灣,在他的想像中,那應該是個美麗的大國。

Alex從學生時代就開始經營車店,從地下室小店開始,後來陸續換了兩次店面,規模慢慢成長,目前店齡約十三年。除了經銷許多品牌單車、保養維修之外,店裡也賣多款載重車及斜躺車等特殊車種。此外,Alex個人的夢想是未來能成立一間小小的單車博物館,因此他也蒐集了很多特色老車、零件以及各式什物。不過,撇除掉上面描述的種種浪漫,我們的車店事實上亂得很。

我們的車店?是的,我目前正在這裡受單車職類職訓,在店裡的身分是學徒。去年底,Alex—我的師傅—問了我台灣單車展的事,表達興趣。今年初他的生日,禮物是一張免費旅行台灣、參觀單車展的「禮券」,不含機票。我承認這是個雙贏的詭計,讓我也有機會回家看看家人朋友。直到展前十天我們才確定了行程與機票,就這樣拍板成行。

C90I02 2

▲夏季時車店外擺滿修不完的車。

對真實台灣的第一印象

從機場搭巴士回台北土城我父母家的路上,Alex臉上的表情頗複雜。後來他說:「我說不上這裡是個美麗的地方,但也不是醜陋,只是強烈的對比不斷出現,各式不協調的建築物比鄰而居,路上的交通有點失序…。」這樣的對比感,在他接下來的旅途中不斷出現,而且不僅只是視覺上的。

我們此行正式目的是台北自行車展,是為了瞭解業界及未來產品動態,算出差。但如果只是來看展,未免太無趣,說什麼也得騎車看看台灣、拜訪些朋友。旅行很重要,這會讓「 Made in Taiwan」的標籤立體化,躍出紙外。

C90I02 3

▲德國大部分的道路都會設單車道與人行道,路權平等的概念正在被實行。

在晚餐桌上,Alex提出了他的疑惑:單車大國沒有單車?父母親趕忙開始介紹,從台北人的驕傲—Youbike,到河濱單車道假日的盛況等。騎單車的人很多啊!他們說。

已經在萊比錫住了三年的我能理解,Alex的問題其實是,很少人騎單車上學、工作、買東西,生活裡的單車在哪裡?父母的說法與Alex的眼見都是事實,他們最後得到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論:在台北騎單車沒有多大好處(誘因),速度較慢、騎乘環境危險、交通文化對單車不友善,以及不舒適(空汙、噪音等)等,因此騎單車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想像與現實,總會在旅行時相遇。

隔天,離開喧囂的台北,我們搭火車回花蓮,我的另一個家。

 

C90I02 7

▲雖然在台灣也能看到一些專屬單車的交通設施,但多半流於形式。

不一樣的眼睛看花蓮

高山大海是花蓮的門戶,我們到了。

行前便與在花蓮開車店的朋友聯繫好,請他協助租車與整車。來到這家位在火車站外、以租賃為主要業務的車店,車很多,卻只提供基本款車種;對外國人來說,車架尺寸也偏小。Alex沒有抱怨,反正就是認知差異。他到哪裡都愛看看人家的維修區,這家店的維修區因為剛進貨而堆滿了紙箱,店經理有點不好意思。這或許呈現了這家店的一些基本性格。

取車時,前方廣場上聚集了百來輛單車,年輕的騎士們或吃或休息,另一些人則吆喝著招呼或整隊。原來是個環島團。參與者是來自中國的年輕學生們。Alex開了眼界,趕忙拍照,這麼大而整齊的一團!我則想起了楊南郡先生很多年前的一篇文章,漂鳥精神。

與朋友一起回到他在吉安的車店,與我臨去德國前託給他的老馬重逢。有了單車,才能感覺到自由。許多歐洲人,經常把單車與自由的概念連結在一起。

C90I02 4

▲德國店裡多本厚實的產品與零件型錄。

Alex在台灣初見的兩間車店,一間以租賃為主要業務,另一間則是年輕人才剛獨資創業的小型車店。他好奇地觀察與提問,免不了也帶著成見在心底盤算比較。比如,在德國一般車店都使用的工作台,他沒見到,他認為蹲著或坐在板凳上,不是一個理想的工作環境。又如,維修不能沒有材料,可是訂料的型錄卻小小一本如雜誌;在德國,這型錄動輒一千五、六百頁,比從前的電話簿還大本,每件料都有規格說明、照片與價格,甚至附有複雜零件的分解圖,以方便我們工作。重點是,供貨商近十間,每間都提供其各自的大本型錄;東西太多,反而是我經常面對的困擾。

C90I02 1

▲我們車店的修車間,雖然凌亂但一定要有修車架,方便站著工作。

都是車店,只是不同

在花蓮市閒騎,遇到車店就想進去看看。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眼睛,會被某些東西吸引,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

一間中小型車店,店外騎樓旁高掛著一輛老舊鏽蝕的武車,Alex笑了,他喜歡這些充滿時間感的老物件,可以為車店創造不一樣的氣質。一進店裡,幾台嶄新漂亮的Colnago鋼管車架迎客,Alex問了市場。年輕師傅說不多,但還是有些人喜歡這種車子。這間店乾淨整齊,師傅甚至穿著工作服,但是卻沒有客人,看起來也沒車待修。相較之下,我們車店算是客人絡繹不絕;夏季時,待修的車經常需要排個一周十天。兩邊的單車市場,顯然不太一樣。

萊比錫有大量的老車,且都還在路上服役。當地單車失竊率不低,所以很多人的日常通勤車都很簡單便宜;兩德都統一廿多年了,東德牌的單車卻是老馬不死,勇得很!可即便是便宜老車,還是要美美的,要有味道、要舒適。許多人會為老車換上價格不菲的皮座椅、皮把手,裝上安全又漂亮的車燈,泥除、置物架或置物籃也是安裝重點,這樣日常使用才方便。是故,維修與舊車市場頗大,作為一位職業修車手,不只要時時瞭解新技術,也要能拆舊傢伙,有時需要大量使用榔頭,德國人謔稱那是「俄羅斯技術」。

台灣的車店還有一個顯著的特色,Alex說,好像車店都是幾間大廠開的。他指的是招牌。我後來了解了一下,原來在台灣,品牌商對經銷商有蠻大的權力。在萊比錫,大大小小單車店很多,每一間店都是照著經營者自己的意思發展,都反映著經營者的價值與個性。我們會在門上貼著所經銷品牌的貼紙,小小的;會在櫥窗展示我們所挑選的商品,其他與(大部分)品牌商的權利義務關係,就是銷售與技術服務了。

再經過一間G牌直營大店,我們在門外駐足看了一下,Alex說不進去了。「這裡面的東西我們在萊比錫都找得到。」他說。聽說台灣有些車店很有意思,只可惜這次因為時間沒機會走訪,只是隨機地看了些店。無論如何,很多東西都需要時間,Alex說,比如德國與荷蘭的距離就差了十年。

C90I02 5

▲車店是店主人思想與格調的展現。

透過台北車展認識台灣

在花蓮玩了四天,終於要做點公事了。

Alex每年都會去一趟Eurobike(歐洲自行車展),雖然開車單程要七個鐘頭,但參與這樣的大展能讓自己獲得能量與熱情,這與蒐集產品資訊、保持與廠商的聯繫同樣重要。這是他第一次來台灣的台北自行車展,他認為這展可以看到未來一、兩年的趨勢,我則是好奇他看完展後的反應。

說好了這次要輕鬆看展,但台北展現場的人潮頗讓我訝異,畢竟只開放廠商入場。一進到展場,感受到現場氛圍後,我們又像在Eurobike一樣,拿起展場地圖與廠商名單,開始簡單擬定看展計畫,真是職業病!

相較於Eurobike,台北展的規模小很多,Alex卻覺得十分舒服而友善。Eurobike花四、五天也看不完,每天晚上還有免費的party與吃喝。而台北展,以這種渡假的形式來一、兩天,剛剛好。

我們想至少拜訪幾個公司,以及我們店裡今年開始經銷的台灣單車品牌。除此之外,就是隨意看,有興趣的就進去聊聊。我發現廠商們都會先瞄一下我們的入場證,原來是證上透露了一些訊息,比如國籍。我想著,一位德國人在這裡代表了什麼意義?

說穿了,Alex應該不是參展廠商們的目標客戶,因為我們畢竟只是一間車店。在展場,除了看設計、讀規格、估品質,還能談的,大抵不出量與價了。一間車店能撐多少量?就算能小量採購,單價加運費加工時,應該也不划算。所謂划算,指的是與在德國本地向中間商訂購作比較。

其實Alex對台灣廠商還是熟悉的,因為在Eurobike也有一個台灣展區,展區裡塞滿了來自台灣的小小攤位,整體給人的印象不言而喻;然而出門參展的台灣公司,與在自家招待客人,予人的感覺還是不太一樣。此外,Alex曾拿張名片給我看,興奮地說這台灣廠商生產許多好東西,我卻一看就知道,這不是製造商,而是貿易商。在歐洲從事單車業的人都知道,目前台灣的產品算是品質很高而價格合理的。但大部分的歐洲人都不知道自己騎的車來自台灣,車上也許貼上了美國品牌,但其實卻是經由台灣人的手。

無論如何,Alex都沒有空手而回。過了這回水,回頭賣台灣品牌單車及料件時,可以更生動而豐富地談得更多;當然,未必一定都是正面的。短短走了一趟單車王國,這德國人帶回去的東西,肯定還會繼續發酵。

C90I02 6

▲Made in Taiwan,永遠都是品質的象徵。

 

Submit to FacebookSubmit to Google Plus
2016-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