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倒的抗癌騎士
▲2020不倒騎士勇闖武嶺圓夢之旅。(Photo:台灣抗癌協會)
圖、文│廖庭毅
台灣抗癌協會連續第10年號召「癌友騎單車」活動,今年受疫情影響,取消往年慣例的環島行程,改成挑戰武嶺。由北台中獅子會出錢出力,協助台灣抗癌協會完成2020不倒騎士勇闖武嶺圓夢之旅。2020年10月31日,20多位抗癌勇士從台中公園出發,第1天騎經草屯到日月潭,第2天行經埔里前往清境,第3天一早直抵武嶺海拔3,275m。
台灣抗癌協會理事長吳興傳表示,10年前號召癌友單車環島,宣揚「每天一身汗,醫生不用看」理念,盼藉由活動鼓勵癌友走入人群,一起來享受騎車,用運動延續並充實生命,「許多癌友能完成單日100K,環台或是登武嶺也都難不倒他們。」要用行動證明,運動是對抗癌症最好的方法!
也提醒大家,癌症已連年成為台灣10大死因之首,每5分鐘就有一人罹癌,且癌症在早期大多沒有顯著症狀,預防之道就是要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發現時間是抗癌的一大關鍵。
抗癌騎士張清耀
擔任北台中獅子會自行車委員會主席的65歲抗癌騎士張清耀,在活動中負責率領20多名癌友挑戰武嶺。他分享,在2015年發現得到大腸直腸癌第3期,經開刀及化療後,聽從醫生建議,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從一開始每天走路1小時,到後來在朋友的邀請下加入騎車行列,罹癌1年後即完成單車環島挑戰,且像是上了癮一樣,之後每年都要環台一次。
因為癌細胞位置是在大腸接近直腸的地方,開刀切除了部分直腸,這讓他容易有便意、想上廁所,而透過運動可以改善他對身體變化的反應,同時,他也在和醫生討論後,決定暫緩進行會讓他嚴重反胃、疲於恢復的化療,著重運動跟生活習慣養成。
此外張清燿也說,許多病友常會不知道要如何和家人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但出來騎車、參與許多癌友騎車活動,更容易敞開心胸去分享,而且他們在群組裡除了聊健康,也會相互請教騎車的技巧。而他也獲得了家庭的許多支持,像是現在騎的就是女兒和女婿送他的自行車。
談到台灣抗癌協會每年固定在10及11月的單車活動,張清燿說,大約會在8月開始團練,且活動中都會有教練協助,並備有保姆車及前導車,還有志工騎機車跟隨。考量到騎乘安全、癌友各自狀況體力不同,充足準備讓大家沒有壓力,隨時可以上車休息。
張清燿認為,騎自行車除了可以鍛鍊體力、儲備戰力,而且胃口更好,更能透過戶外的團體活動,分享經驗、幫助別人且互相扶持,這是自行車運動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張清耀日常會去台中旱溪自行車道騎車。
▲2020張清耀完成單車登武嶺挑戰。(Photo:張清耀)
抗癌騎士楊淑敏
另一位參與武嶺活動的騎士楊淑敏,2010年時發現乳癌第1期,在開刀的7年後復發,因此再進行了化療,此後標靶治療至今。楊淑敏表示,她在化療後體認到,唯有改變生活和養成運動習慣才是解方,當時便被老公拉著去健身房踩飛輪,整整踩了一年,隔年她在電視上看到台灣抗癌協會辦的騎車環島活動,就拉著老公說要參加。老公也從一開始的擔心,到後來全程陪伴且樂在其中。
楊淑敏說,出去騎車比健身房更好玩,可以和同伴分享心得,而且她對自己的表現感到很有成就感,幾次活動中只有被收車一次,還是因為落鏈的關係,只好被載到下個休息點。此外,開始騎車後還瘦了6公斤,她笑稱簡直太划算。
談及騎車抗癌的過程,楊淑敏認為,騎車跟抗癌很像,當你看著眼前無止境的上坡,會感到疲憊跟打擊,就像她癌症開刀後又復發一樣,是個漫長不輕鬆的路程,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專注在每一步的踩踏,調整好呼吸,一步步向前騎,就像對抗疾病時,配合醫生的指示、照顧生活細節並持續鍛鍊,而每次檢查報告的進展,就像上坡路段堅持下去之後的斬獲。
「而人生也像爬坡上山,有時騎到定桿,不得不下來牽車,其實也無妨,那是對山的敬畏,就像遇到疾病,我們調整步調慢下來,相信一切自有好的安排,那是對生命的敬意」。楊淑敏說,她也透過基督教信仰,得到更多正面能量,加上騎車時沿路欣賞大自然美景,都讓她放下一些執著以及面對疾病時的心情起伏及恐懼,而過程老公相隨相伴,都讓她在抗癌路上擁有力量及勇氣。
▲楊淑敏參加自行車活動都有老公相伴。(Photo:楊淑敏)
▲過透基督教信仰及運動生活,讓楊淑敏的抗癌路上不孤單。(Photo:楊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