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單車成為女孩的超能力 Linda的創作旅程
圖︱Linda、文︱黃沛晴
「其實會成為全職單車YouTuber,完全是一個意外。」以YouTube頻道「Linda愛打卡打掐」廣受車友們喜愛的Linda,回憶起大約9年前,第一次踏上單車旅行,是自己一個人花了14天環島。當時她只是單純想記錄這段旅程,於是每天晚上在臉書上寫遊記,沒想到環島結束後,朋友紛紛留言說:「你之後還會繼續寫嗎?我們還想看!」這些意外的回饋讓她發現,原來分享騎車生活,是有人會想看的。
▲意外成為單車YouTuber的Linda,開始分享騎車生活。
首次遠征遇爆胎 成教學契機
環島結束後Linda依舊持續分享每次騎車的照片和心得,而當初環島第一天就碰到爆胎的經驗,更成了她開始經營「單車小教室」單元的契機。雖然在出發前,Linda就特地去捷安特學了換胎,但發生的當下突然完全忘光,只能上網找影片求救,沒想到找到的都是男性技師或是資深車友拍的影片,內容充滿專有名詞難以理解,Linda無奈地說:「影片明明是中文,我怎麼還是聽不懂?」最後只好推車去車店維修。
這次經驗讓她深刻體會到,新手尤其是女生在進入單車圈時,其實有很多門檻,如果想要推廣這項運動,就必須要有更淺顯易懂的語言及內容,讓自行車變得更加親民,也許能讓更多人不那麼害怕開始騎車。於是Linda用「女性視角」切入,拍了第一支入門教學影片:教大家如何換胎。接著又拍了打氣的教學,從那時開始頻道慢慢累積觀眾,她真誠的語氣與簡單直接的內容,搭配熱情開朗的正向能量,讓她獲得了許多關注。
透過騎車學會獨處
Linda的單車緣分其實是從Ubike開始。那時29歲的她在土城上班,工作壓力大又需要配合外國客戶的時間,常常從白天工作到黑夜,Linda說,「我看起來瘦瘦的,但其實體脂很高,整個人像泡芙。」為了改善體態以及健康,下班後她開始和朋友約騎Ubike,從三重騎到淡水,有空就來回,沒空就搭捷運回家。騎著騎著,有位朋友讓她試騎了公路車,那種輕盈的速度感讓她立刻決定「我也要買一台!」當時她用一萬六買下朋友的二手車,也正是這台車陪她完成了環島、挑戰武嶺等里程碑。
其實Linda從小就熱愛運動,羽球、排球、爬山健行等樣樣來,家人也都有運動習慣。但這些都是團體運動,騎車反而是她第一次學會跟自己相處。Linda坦言自己過去不太擅長獨處,一個人吃飯都做不到,但騎車改變了她。「騎單車雖然是獨處,但你不會感到孤單,風、速度感、大自然的變化讓你很自然地沉浸其中,也不會抗拒一個人的時間。」這種轉變對她來說既新奇又微妙,同時也很療癒。
幸福來自童年回憶
而Linda對單車的喜愛,甚至追溯到童年記憶。小時候每逢寒暑假,Linda就會回到在彰化溪湖的阿嬤家,當時她最喜歡叫阿嬤騎腳踏車載她去鎮上,其實也沒有特別去哪裡,她就只是單純喜歡坐在阿嬤的腳踏車後座,享受迎著風吹來的感覺。多年後她才發現,這就是她對「幸福」最初的定義,也難怪長大後,就算工作再累,只要一騎上自行車,她就覺得「沒事了」。
開始騎車後不久,因為職涯規劃Linda剛好離職,原本也沒想過會變成全職YouTuber,中間還曾經短暫經營過手作皮件品牌,但沒想到單車這邊的累積速度遠遠超過預期,會日文的她甚至很快就收到日本政府的邀請,前往當地騎車、拍片。「一開始真的完全沒想過會靠這個過生活,只是因為喜歡記錄,也喜歡分享,就這樣一路走到了現在。」
質感與流量無法兼得
能透過自己熱愛的單車去看世界、完成各種任務,本身就是一件幸運又值得感激的事。Linda說:「我們這種工作,每一個任務都不一樣,今天可能是演講,明天可能是出國騎車,很符合我不喜歡做重複的事的個性。」但她也坦言,對「網紅」這個詞,一開始其實是抗拒的,想著自己只是因為喜歡騎車才記錄生活,有什麼值得被喜歡?隨著時間拉長,現在的Linda對於這個身份有了新的體認,「我覺得如果今天我被這麼多人看到,我就要對我傳達的訊息負責,去思考我可以帶來什麼。」
▲除了騎車外,Linda也嘗試主持、演講等不同的工作內容。
▲除了騎車外,Linda也嘗試主持、演講等不同的工作內容。
在流量至上的網路生態中,Linda堅持產出有質感的內容,「我比較難去做那種為了點閱而設計的東西,像是爆點標題、煽動話題,這些我都下不了手。」也曾被人問過,明明影片質感很好,怎麼觀看數都這麼低?面對這樣的回饋,Linda雖然開心但卻也產生了自我懷疑,「我堅持做有深度的內容,但市場真的需要這些嗎?」不可否認的是,也正因如此,她的創作才顯得真實,也更值得信賴。
談起最喜歡的創作內容,Linda毫不遲疑地說是「單車小教室」。她笑說,這些針對新手設計的教學影片,像是「如何上公路車」或「車褲要不要穿內褲」,雖然主題簡單,卻解決了許多人最初的疑惑。即使曾被人質疑內容太基礎,她仍堅持做出對初學者友善的內容,希望能讓更多人安心踏進這個看似不易親近的運動世界。除了單車小教室,Linda同樣熱愛「單車旅遊」,她說現在出國不騎車,會覺得好像根本沒出國。對她來說,自行車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種深度認識土地的方式。「像我最近拍攝環島,有些地方我以前開車來過,但一直以為是平的。這次用騎的,才知道那邊地勢起伏這麼大。騎車時你才會記得那段上坡有多累、風景有多美、遇見了誰。」她相信只有用腳踩出的旅程,才能真正把風景與感受記進心裡。
用生命影響生命
對Linda來說,成為單車創作者的最大成就,從來不是來自流量或合作案,而是觀眾真誠的回饋。「如果我的影片,真的讓某個人踏上了旅程,那是多麼幸福的事情。」疫情期間,她受日本電視台邀請拍攝「島波海道」的宣傳影片,當時日本仍處於鎖國狀態,她特別申請商務簽證才能成行。雖然歷經波折,卻有觀眾在日後私訊告訴她:「我也完成島波海道的旅程了!真的像你說的一樣,我超喜歡!」這樣的回饋,成為她創作的支撐與動力,雖然過程充滿挑戰,從拍片、剪片、寫腳本、對稿到送審、發文案、換縮圖,每一步都可能令人筋疲力盡。「瑣事堆積下來,很容易忘記當初為什麼開始。」甚至洗車時,她都會下意識地想:「這個角度拍到了嗎?」用生命影響生命,是她覺得最有價值的事,「有時候演講完,有人對我說謝謝,我心裡都會回:『其實是我該謝謝你們。因為如果沒有人願意被影響,我也撐不下去。』」
國外騎車磨練能力
因為工作關係Linda常有機會到國外騎車,她說很多人誤以為日本路況完美無缺,但其實不是,由於下雪、日夜溫差大,日本的柏油路常有裂痕與修補的痕跡,讓許多第一次出國騎車的台灣人驚訝地發現:「原來台灣的路這麼好騎!」儘管如此,日本的乾燥氣候、美食與守規矩的駕駛們,仍讓她非常享受騎行時的安全感。而在歐洲,挑戰則更加多元,「很多地方是碎石或土路,對習慣柏油的台灣車友來說可能不太適應。」台灣的單車環境太便利了,便利商店多,車店也密集,反而讓人少了磨練的機會。「在歐洲,一個鎮到下一個鎮可能兩百公里,你要靠自己補給、自己維修。」
Linda也認為女性更應該具備自給自足的能力。車友們常開玩笑說:「女生爆胎路邊揮手就會有人幫忙」,她直言這樣的心態其實非常危險。「想挑戰環島、上武嶺,就要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如果總是依賴他人,那永遠無法自由的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單車旅行不只是探索世界,更是與自己相處、磨練能力的機會。Linda建議新手可從參加代辦團開始,逐步累積技能與信心,未來再轉向自由行。「每一次出國騎車,我都學到新的東西,也讓我成為一個更獨立的人。」
▲Linda在國外騎車的經驗豐富,也曾到日本完成富士山自行車挑戰賽。
▲Linda在國外騎車的經驗豐富,也曾到日本完成富士山自行車挑戰賽。
創作9年,Linda的合作對象從地方政府、NHK到國際品牌都有,但這一路走來並不輕鬆。「我從來沒有特別追求這些,只是持續做我喜歡的事,機會來了我剛好準備好了。」曾經她只是NHK節目的觀眾,在心裡偷偷許願能成為主持人,沒想到幾年後,真的接到了台灣版本的主持邀請,一切都讓她感到不可思議又感恩。儘管如此,Linda也坦白的說:「現在靠單車創作維生其實很難。」她建議初期投入不要貿然辭職,可以先從兼職開始,等收入穩定到原本工作的1.5倍,再考慮全職轉換跑道。她說:「這行很多合作只是互惠,並不會有實質報酬。很多人看到我們參加活動、拿產品,就以為我們賺很多,但其實那些多半是免費換曝光。」
2024年Linda也開始經營副頻道,聚焦台灣的單車賽事與新聞報導,雖然目前無法獲利,甚至仍需自掏腰包,但她仍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讓更多人關注單車運動。「我不知道能撐多久,但至少我試過了。」對Linda來說,單車創作是一場漫長而快樂的旅程,只要還騎得動,她就會繼續騎下去、拍下去。
▲興趣成職業、堅持創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