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車胸悶!當心心肌梗塞
▲從事單車運動時也應注意自身狀況、不要逞強。(Photo:陳小度提供)
想透過運動來改善身體健康,也要注意過猶不及、千萬別逞強,有車友表示,在騎了長距離或是高強度爬坡之後感覺到胸悶,也曾有報導提到,慢性病患者想要透過騎單車來緩解三高問題,反而引發心肌梗塞。本篇採訪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簡思齊,說明心肌梗塞的好發族群有哪些人,要如何避免、有哪些保養的方法,而單車騎士們要如何檢視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當前的運動強度,以及緊急的處理方式。
▲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簡思齊
簡思齊醫師首先說明,心血管疾病若是堵塞程度不嚴重,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見得會有症狀的,但運動時會增加心臟負荷,血管會出現進一步收縮,若原本就有冠狀動脈阻塞,則可能更進一步造成心肌缺氧,而出現典型症狀。典型症狀是在活動時會出現胸悶、胸緊甚至胸痛,嚴重甚至會出現冒冷汗的現象,而休息時或是運動強度減緩後症狀即改善。,由於症狀的改善可因為活動強度的調整而減緩,症狀常常是間歇性出現,所以許多患者不以為意,等到血管狹窄到一個程度或是完全阻塞,就變成急性心肌梗塞,因此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往往令人措手不及。
胸口悶緊的症狀常出現在各種不同的疾病上,簡思齊醫師說,運動過程中感到不舒服,同時會在休息時得到緩解,且胸悶的感覺直接與活動程度相關,通常就需要懷疑是心血管的問題,尤其是有相關心血管病史或共病的高風險族群;相較於胃食道逆流也可能會造成的胸悶,是就連處於靜態時都會發生,或是躺下之後症狀變明顯,症狀發生的時機點略有不同。而胸悶的感覺,平時有規律在運動的人多少可以察覺其不同,跟平常運動強度拉高的「喘促」其實是不大一樣的,不是舒暢的喘息,而是一種胸口像是被磚頭壓著的不適。
高風險族群:三高
擁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可以能使心肺耐力增強、甚至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但若平時沒有運動習慣,一下子就進行即高強度的運動,可能會使心臟的負荷不良而導致某些族群心律不整的機會大幅拉高,特別是肥厚型心肌病變患者及既有心血管疾病之患者。
有許多人透過健康檢查,發現自己有三高的狀況之後,想透過飲食或運動來調整。簡思齊醫師說,改變生活型態確實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值得鼓勵的事情。但是,突然增加的、或是強度一下拉太高的運動,其實也增加了風險。另外也有患者以為運動就可以不服用三高藥物,這也是錯誤觀念,其中,血壓的控制在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所給予的建議中,確實採用Sabcde的方法可以改善血壓(註一),尤其是運動方面,若能做到每日有氧運動至少30分鐘,每周至少五次,可以降低收縮壓3-7mmHg。但若血壓原本就過高,也仍建議先以適當藥物將血壓控制至範圍內,再透過運動來維持;至於血脂及血糖,很大程度是受到基因影響,聽從醫師建議服用藥物控制才是上策。
漸進式增加強度
簡思齊醫師強調,規律運動對健康來說是重要的,但要採漸進的方式進行,運動時可以透過心跳的監測來判斷強度,約在最高心跳的40%-80%的範圍尤佳,以運動強度來說屬於中強度的範圍,對於自身心肺能力測試,以車友來說,測FTP就是一個最簡明的方式,而高危險族群則可以到醫療相關機構去測心肺運動功能測試(CPET),進行最大運動限度之心肺功能測試,掌握自己100%的程度與感受,了解身體狀況的同時,進一步去安排自己的運動量或是訓練量。
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也可以使用心律帶或心律錶,用心跳來即時判斷目前的強度。統整以上的結論,便是積極運動的同時,也要維持健康檢查的習慣,發現問題及早就醫去控制,注重健康、有運動習慣的人更應如此。
不舒服的當下
如果運動中出現不適,如胸悶、胸痛、噁心嘔吐、冒冷汗,應立即停止運動,首先,可以先趕緊移動到陰涼處,一邊補充水分順便判斷是不是中暑造成,然後放低姿勢,坐下或躺下,使回心血流量上升。如果旁邊的車友倒下失去意識、呼吸終止儘快想辦法求救、送醫,且立刻進行CPR壓胸,爭取搶救的黃金時間。另外,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身上還是要準備的緊急藥物如硝化甘油,車友之間也可以先行提醒告知,也是一個有效的辦法。運動是一個讓身體邁向健康的方式,而安全而有效的運動則是讓心肺功能持續進步的不二法門。
註一:
S(Salt restriction):減少鹽分攝取,避免增加腎臟負擔及體液滯留。
A(Alcohol limitation):限制酒精攝取,男性每日應小於30g、女性小於20g。
B(Body weight):體重減輕可減少心臟負擔。
C(Cessation of smoke):戒菸能避免刺激血管,減少心血管疾病及中風機會。
D(Diet adaptation):增加蔬果,減少過油食物、紅肉及甜食,少喝咖啡、濃茶。
E(Exercise adoption):每日有氧運動至少30分鐘,每周至少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