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誌-Cycling update

戶外活動隱型殺手 - PM2.5

 

OD14 H01 01

文◎廖壯偉、圖◎巫明維、伍聖哲

採訪協力◎彰化基督教醫院 葉光芃醫師

 

陽光、空氣、水是人類生存的三大要素,其中空氣它看不見也無法觸摸,即使受汙染卻也不一定知道,對於熱愛戶外活動的你我,隱藏著重大危機…


在空氣中飄浮的灰塵,因肉眼並無法看到,稱為懸浮微粒,其顆粒小於或等於2.5微米(µm)的粒子,稱為細懸浮微粒PM2.5,1990年代歐美發現PM2.5鼻毛無法阻絕,對健康有明顯影響,隨著呼吸進入人體直達肺泡,一旦吸入對健康就有重大影響,像是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人們也容易產生呼吸不順、眼睛微微刺痛及咳嗽等症狀,總覺得空氣中有些看不見的東西影響視線,長期暴露下更容易引發癌症,像是肺腺癌即是一例,讓PM2.5成為是全球最關注的新興污染物。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鑒於全球空氣污染嚴重狀態日漸加重,在2010年全球已經223,000人因空污引發肺癌而死亡,於是透過跨領域專家會議,檢討近年相關研究論文,在2013年10月將室外空氣污染(outdoor air pollution)和空氣污染主要成分之一的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兩者都列為人類的一級致癌物質(Group 1),期待能促使世界各地重視空氣品質並致力於懸浮微粒空污之減量,IARC早已將柴油引擎排放氣體、抽菸的二手菸、苯、丁二烯、甲醛、氯乙烯、炭灰、苯并芘等,這些常見於空污的有機化合物公告為Group 1致癌物質。

OD14 H01 03

▲照片呈現天灰灰並非是鏡頭不佳或後製的關係,而是空氣品質已受到嚴重汙染。

 


影響範圍甚鉅
PM2.5的產生有來自大自然及人為,眾多排放源經過光化反應,轉成PM2.5的粒子狀態,而工業排放的細懸浮微粒,容易對附近居民產生影響,並且透過風將汙染帶至週邊的地區,同時季風盛行時,鄰近國家的汙染也會跨境傳輸至臺灣,對於公共衛生是嚴酷的衝擊。


參照過去幾年環保署公布空氣污染數據顯示,目前臺灣在春末、夏季的空氣品質較佳,也就是5-9月這段期間空氣較健康的機率較高的時候,廣泛而言,北部的空氣品質較中、南部來得好,受東北季風影響,每年12月到隔年4月的這段期間,空氣品質來得較糟,不少戶外愛好者因不知空氣汙染情況,進行跑步、騎乘單車及登山等相關活動,反而吸引更多致癌物而未達到健康,針對PM2.5的標準,在歐洲、美國、加拿大及日本等先進國家,已經開始立法針對PM2.5加以更嚴格標準檢測,在臺灣雖然開始已經有了起步,但腳步仍不及歐美等先進國家,葉光芃醫師也表示,目前臺灣的標準仍無法有效保障人民們呼吸的安全,同時也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WHO的標準還是沒有辦法保障人民健康,在標準的制定上要更嚴格。

 


口罩成出外必備物品?
針對PM2.5的情況,臺灣的吸煙人口逐年下降,但肺腺癌發生率卻逐年上升,許多肺腺癌患者本身是沒有抽煙的,會上升的原因跟空氣品質有極大關係。如何減少生活中的細懸浮微粒進入人體,葉醫師建議可戴外科手術用的口罩,以隔絕不必要的細懸浮微粒,雖然無法完全隔離但也能夠達到功效,另外當空氣缺染嚴重時,儘量別出門且緊閉門窗,室內也可以使用空氣清新機等方式,但是我們應該思考著讓空氣變得更好,讓喜愛戶外活動、騎乘自行車的人們,擁有更棒的環境,這樣才能治標且治本。



Submit to FacebookSubmit to Google Plus
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