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車手如何邁向國際賽事殿堂
圖、文◎張偉顗
飛出國門到義大利騎車交朋友,義大利選手訝異地問我世界單車製造王國「臺灣」,在歐洲職業巡迴賽場上為什麼看不到一個臺灣選手參賽,就連臺灣產品贊助或掛名贊助的一級職業隊伍和專業隊伍裡,竟然也不見一個臺灣選手在內。為什麼臺灣沒辦法培訓出好選手?為什麼臺灣贊助那麼多隊伍,沒辦法把臺灣選手送到那些隊伍內?這些義大利選手納悶的問我。
選手養成是長期投資
想要破風,學騎單車不難,難的是參加單車賽事時道路多變,常要高速上、下坡,應付各不同角度轉彎及道路不平或是突發緊急情況;然而不同賽制也有不同戰術需要多重交替運用。因此一個選手養成,絕對不能只看即期成績,而是需要長期投資,培養其體能、經驗、技巧、戰術、觀念、心智等各方面能力,這可不是訓練個一年半載就可立竿見影,如果同樣花費的時間把選手送往義大利或歐洲,我想訓練效果可事半功倍。
▲筆者與王胤之在義大利跟各隊選手一起訓練交流訊息。
歐洲擁有建全的訓練環境
為什麼單車選手要送往義大利或歐洲?義大利單車環境,年齡分級制度健全,單車訓練體系完整,賽事數量多到將近2至3天就一場、種類多、選擇性較高、菁英選手多相比競爭性也較高,選手在義大利不僅可以較多時間參賽,以賽代訓,也能有全方面的飲食規劃、並採科學化訓練。而臺灣單車環境,比賽還是太少,賽事距離太短,等待賽事的時間太久,且基層培養選手太少,只有少數幾個地區在培養。當然不只臺灣賽事不多,從UCI(國際自由車總會)的行事曆來看,歐洲巡迴賽和亞洲巡迴賽的數量,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以筆者本身為例,一年總賽事距離平均為4,000km左右,如果是歐洲環法車隊選手一年平均總賽事距離為1-1.3萬km,先不說賽事距離的差距,光是經驗積累上,他們比賽一年所得到的,我就必須花費3年時間去追趕!因此就算是同一個選手,用同樣時間去訓練,也不難想像留在歐洲和亞洲,其能力差別會有多顯而易見。
期許廠商與選手攜手邁向國際
臺灣選手想要站上國際舞台,想要發光發熱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多一些機會、多一點比賽。如果臺灣廠商能夠幫點忙,就一個掛名贊助商甚至是產品贊助商,都有權利跟其想要贊助之車隊談條件,要求該隊至少培訓1-2位臺灣選手,無論是有沒有成績或名氣,我覺得只要臺灣選手有興趣朝職業方面前進,都應該先被試著送往義大利或歐洲看看。
當然,不一定馬上就送要達職業隊裡,也可要求先讓其臺灣選手加入培訓隊伍觀察,如實力允許再送往參與賽事或上升職業隊。臺灣選手如能站上國際舞台,我想臺灣單車運動也能再次站往高峰。另成就出臺灣單車明星一定也能為其單車商品進軍世界或中國作為一個非常好的宣傳,也能提升該公司之社會形象,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我想極有可能,有些廠商也想幫忙臺灣選手踏出國際,只是礙於不知道哪些選手需要幫忙,如能多關注些單車賽事,並從中尋找優秀選手並給予機會,我想臺灣單車水平必能提升不少。臺灣單車選手,真的需要臺灣廠商多助一臂之力,才能站上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筆者跟王胤之參加義大利俱樂部挑戰賽,俱樂部賽選手體能技術水平高,且每個禮拜都有賽事,強度也高。